哈密地區戈壁廣袤。近年來,無序撿石、光伏風電項目建設、采礦施工等人為活動破壞了戈壁礫幕層,導致潛在沙塵源暴露,加速了潛在沙塵源向現實沙塵源的轉化。如何系統高效地保護及修復脆弱的戈壁生態環境?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高度重視荒漠區生態環境保護及修復工作,由工程中心、生態中心和保護地中心的15名各學科專業技術人才組成南京所哈密市戈壁生態調查及保護修復團隊(以下簡稱哈密團隊),深耕戈壁生態保護第一線。
黨建引領,科學謀劃整體布局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哈密實際,貫徹落實“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工程中心黨支部超前謀劃,整合資源,圍繞戈壁生態環境本底特征調查監測、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及生態保護修復等相關工作,與哈密市生態環境局簽訂《哈密市戈壁生態調查評價與保護修復項目》服務協議。綜合開展哈密市戈壁內地形地貌和地質、戈壁礫幕層現狀、大氣質量、土壤質量、人類活動破壞問題等實地調查監測,摸清哈密市戈壁生態環境本底;利用遙感分級技術手段,綜合開展哈密市戈壁分布、程度、景觀格局、植被覆蓋等現狀和變化動態的遙感監測,從大尺度診斷哈密市戈壁問題的時空動態變化特征和發展趨勢;建立哈密市戈壁生態質量評價的指標體系和技術方法,分析哈密市戈壁生態環境演化和退化影響機制;最終針對哈密市戈壁生態受損情況和生態修復需求,開展戈壁生態系統保護和生態修復分區研究,提出哈密市戈壁生態保護和修復方案,構建戈壁復合修復技術體系,為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提升生態服務功能、維護區域生態安全提供科學依據。
哈密市戈壁生態調查評價與保護修復項目啟動大會
迎難而上,扎實推進方案編制
哈密市戈壁生態調查及保護修復項目時間緊、任務重,相關基礎資料比較缺乏,研究應用案例極少,這為項目推進帶來了不小的困難。為了充分掌握哈密市戈壁生態情況,團隊先后到哈密市生態環境局、林草局、氣象局、自然資源局、統計局,新疆圖書館、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文獻中心搜集了近30年來哈密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地形地貌、地質礦產、氣象水文等100余份哈密戈壁相關文獻資料,并整理出哈密生態系統的基本情況資料,包括地形地貌、氣候、土壤、戈壁生態、植物與植被資源、動物資源等基本統計數據和定量描述資料。
為如期高質量完成項目,盡早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工作方案,哈密團隊黨員干部以身作則,帶領大家爭分奪秒,時常白天查閱大量文獻、編寫工作方案,晚上分享文獻內容、集中討論方案內容并進行修改。許多黨員同志放棄了周末休息,集中到單位辦公,對實施方案的細節進行反復討論。最終,經過哈密團隊連續多日加班加點,如期順利地制定了工作方案,并得到了專家們的一致認可,為后續工作的推進提供了良好的指引作用。
哈密團隊向哈密市人大匯報項目進展
實地調研,發揚環保鐵軍精神
為充分調研哈密市戈壁生態環境及礫幕層現狀,調研團隊在2023年9月至12月,先后開展了7輪次(共185人天)野外調查工作,采集土壤樣品110個,完成礫幕層樣方調研22個、荒漠植被調查樣方8個,布設了5臺紅外相機,對調查地區的哺乳動物進行全天24小時拍攝,并運用無人機等設備對樣線中的鳥類、哺乳動物和兩棲爬行動物進行了調查。調研期間,為節約調研時間,團隊隨行野外就餐,常常“一嘴馕餅一嘴沙”。實地調研時,往往要克服戈壁灘陷車、通信設備無信號等困難。
哈密團隊野外就餐
2023年9月10日,工程中心黨支部書記張愛國一行7人駕駛兩輛車前往哈密市南湖戈壁進行調研。團隊進入南湖戈壁后,手機信號很快就消失了,車輛也從礫石戈壁進入了沙漠區域。途中,一輛車由于動力不足,反復陷在沙坑里出不來。張愛國組織團隊成員挖沙自救,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奮戰,車輛終于脫困,此時成員們的衣衫早已濕透。為了不耽誤后續的調研工作,成員們僅在車上吃了些面包就繼續趕路了。又經過了8小時的調研,完成了既定的植被和礫幕層調查后,晚上12點多才返回駐地。
陷車自救
目前,經過7輪調查、5輪集中研討,團隊初步摸清了哈密市生態環境本底值以及誘發戈壁破壞主導因素,精準找到了哈密市戈壁生態保護和修復的關鍵癥結。2023年12月23日,哈密團隊編寫的《哈密大海道地區生態調查評價》和《哈密大海道地區生態保護修復方案》順利通過了專家評審會,并得到了哈密市人大和生態環境局的高度評價。下一步,哈密團隊將在南京所黨委的領導下,全力配合哈密市戈壁保護與修復工作領導小組以及哈密市生態環境局,繼續在哈密市全域開展遙感影像解譯野外采樣、戈壁礫幕層修復試驗以及構建哈密市“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和智慧監管平臺,為哈密市戈壁生態調查和保護修復提供高質量的技術支撐,為實現哈密市的綠色發展貢獻力量。